✰ ♪ 。 ♡ 子亥 ◕ ♬ 。 ☺ ♪ ♡ ◕ ✰ ▶聽〈子亥 子〉這麼說故事 |
(本文為〈孩子〉的作者所寫)
「畢業後,不要把國文課本丟了,要留在身邊,過個十年,那時候想丟再丟。」
我高中國文老師曾這麼說。
我留了〈國文〉,還多留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後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改為〈論孟選讀〉列入選修,又改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入必修,這是幾天前的新聞。
今天,就來了「和孩子一起讀經吧」。
有人問:讀經何必必修?
我會說:〈論語〉、〈孟子〉是即使沒人教,我也要讀的!這是人生必修課。
有人問:人生必修課?誰規定的?不能自由選擇,不是太不尊重孩子了?
我會說:人生沒得選。還沒生下來,父母沒得選、膚色沒得選,一生下來,母語沒得選、學的沒得選。國、英、數、史、地、理、化又是哪個孩子選的了?再怎麼選,把「經」優先列入必修都不算錯。
有人問:讀經又沒用。古文沒用,品格修養也不一定有用,沒用的東西幹嘛要讀?
我會說:讀經沒用?是誰沒用?是讀的經沒用,還是讀的人沒用?不是經沒用,是人沒在用。是人不會用。
來吧,看我怎麼用。
開篇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我要說的,一旦說了,就不是我要說的。)
(Tao called Tao is not Tao.)
(The D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Dao.)
❤ 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莊子
(你現在讀的,是死人留下的渣。)
(What you, my Ruler, are reading are only the dregs and sediments of those old men.)
〈老子〉開篇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可最初第一章其實不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當初不該叫「道德經」,該叫「德道經」。
但又何妨?又何必執著?這一章這一句已是全篇的閱讀須知、使用說明書了,何不就列入開篇第一章?
〈莊子〉說的「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不是第一章第一句,卻也是「讀經說明書」。當然也要在讀經之前「使用」了。
有人問:你說的是〈老子〉、〈莊子〉,列入必修的卻是〈論語〉、〈孟子〉,怎麼把專唱儒家反調的道家拿來「開篇第一章」了?
我會說:「獨尊儒術」也是備受爭論的一點。又何妨?名是「獨尊儒術」,實是儒道不分家。甚至儒家把中外哲學全「尊」成了一爐!可以說,百川歸海,歸於儒;百川溯源,源於儒。讀儒家,就讀遍了全家;讀任一家,也都讀到了儒家。儒家是哲學的原點和高點。
不信?請看!
❤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要是全然相信書上說的,那還不如不看書呢。)
(It would be better to be without the Book of History than to give entire credit to it.)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君子不因某人的話好,就說他的人好;也不因他的人不好,就說他的話不好。)
(The superior man does not promote a man simply on account of his words, nor does he put aside good words because of the man.)
古文沒用?其實會用的話,古文比今文還「有用」。
古文簡潔。〈論語〉說了「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其實還有沒說的。
如〈岳陽樓記〉說了「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其實要說的還有「不以己喜 不以物悲」,要是全說了,就囉嗦了。後句文字可由前句文字互相推論,全不再話下,就不再話下,略去不說。這種句子,可互相推論以衍生文意,就叫互文。
〈論語〉這一句也是互文,它其實要說的還有:
君子不以言廢人,不以人舉言。
(君子不因某人的話不好,就說他的人不好;也不因他的人好,就說他的話好。)
也就是:
別看我是孔夫子,就說我的話都一百分。
好的哲學思想是打開門,而不是關上門,都在告訴人一件事:我說的還不到一百分,可能只有二十分、三十分,剩下的七十分、八十分,要靠你自己去「考」──思考。就像互文,丟給你一句,你要能推論出另一句,所謂「舉一反三」也。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教人看見一角,人卻不能回說看見另三角,就先別教下去。)
(When I have presented one corner of a subject to any one, and he cannot from it learn the other three, I do not repeat my lesson.)
會舉一反三的人,會用〈論語〉的人,就會懂得一件事──
〈論語〉是要教人「造反」的!
〈論語〉絕不是要教人乖乖聽話,而是要教人別光聽話,要懂得「不聽話」,懂得說自己的話。
這就是〈論語〉要說的事。
(〈孟子〉說的「書」,專指〈書經〉,卻也不妨泛指所有的書。)
(〈論語〉說的「不復」,舊解是「不往下教」,新解是「不用之前的方法教」。當老師發現學生不能舉一反三時,是有問題了,是得先解決問題才好教下去。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肯定不會是之前的方法。)
========================================
〈孩子〉:「老師說的這個故事,這顆星星,你要好好『攥著』。」
為什麼左生老師這麼說?為什麼我這麼問?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