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學      目錄 1 1-2 2 3 4 5 6 7 8 9 10 11     Mr.M
經濟學 進階   目錄 第        6 7 8 9 10 11     Mr.M

 

每個人都只看到自己想看的,沒人願意看到事實的全部。──凱撒

你想看見世界的真相嗎?

Blue Monday,請看Mr.M的〈閻奕格經濟學〉。

 

〈閻奕格經濟學.第七章〉  新/舊 應用篇

 

■基礎應用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Brokeback Mountain

(但願我知道該如何戒了你──斷背山)

為什麼離不開舊情人?

 

問題越問越多……

先回答一下第二章的問題

──為什麼雜訊畫面連播三十分鐘收視率還五成多?

 

就因為觀眾對該電視台形成了路徑依賴,這在香港有個專名,叫「慣性收視」。

看習慣了,就繼續看,只看到雜訊,還繼續看;

繼續看了幾分鐘,雜訊還是雜訊,就轉個台,剛轉幾分鐘,又轉回去,還繼續看;

又繼續看幾分鐘,雜訊還是雜訊,就又轉台,剛轉幾分鐘,又轉回去,又還繼續看;

轉來轉去,轉了三十分鐘,節目沒看到,收視率照樣算,這就五成多了!

簡單地說,你被電視台綁架了!

 

而且是自願的。

 

為什麼會自願被綁架?

為什麼離不開舊情人?

為什麼會有路徑依賴?

 

經濟學兩個關鍵詞:需求(Supply)、供給(Demand)。

──據說只要鸚鵡會說這兩個詞,就有人要稱牠為經濟學家。

──據說只要你懂這兩個詞,當上經濟學家的鸚鵡也會說你是經濟學家!

就需求而言,你在路徑依賴當中獲得了正向回饋(Positive Feedback)。

就供給而言,你在路徑依賴當中耗去了沉沒成本(Sunk Cost)。

 

什麼是正向回饋?

綜藝節目耍老梗,觀眾愛看,它就會繼續耍下去,因為耍老梗有收視率。

小鐘愛說冷笑話,觀眾愛聽,他就會繼續說下去,因為冷笑話有市場。

需求得到了滿足,這就是正向回饋。

當舊情人滿足了你的需求,你就離不開舊情人了。

 

可有時候,滿足不了需求的,為什麼還離不開?

這就是沉沒成本在作怪了。

花太多時間在等雜訊畫面正常,都花五分鐘了,再等一下下,等它變好,這一等,就三十分鐘。

花太多時間在舊情人身上,都花五年了,再等一下下,等他變好,這一等,就三十年。

已經打了水漂的、已經沉沒水裡的,就是沉沒成本。

不甘心成本沉沒,就繼續投入新成本,好期待正向回饋的到來,這就陷入了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其實不完全是壞的,經濟學講的是效用(Utility),有效用的就是好的。

 

當格格喉嚨受傷,需要可預期的正向回饋時,她就唱了舊歌,〈也許明天〉。

格格選擇了老方法、老歌路,結果證明了她的路徑依賴有效用。

就像小胖常說的口袋歌,〈也許明天〉就是格格的口袋歌。

 

簡單地說,當路徑依賴有正向回饋時,就是好的,

反過來說,當路徑依賴只是為了太在乎沉沒成本……

 

譬如,把舊歌改編成搖滾版,準備了七天,臨時覺得不夠好,

試試改唱抒情版的,花個七分鐘,就有不錯的成果,

有人卻會受投入時間的長短影響,選擇成效差的。

 

為什麼選歌會有問題?

就因為當你發現它有問題時,已經花了太多的沉沒成本,

不甘心就此白費,寧可再花一點時間給它,把它變好,

但其實你犧牲了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犧牲了另一首歌的表現機會,

犧牲了臨時換歌的可能。

應該犧牲的是沉沒成本,

應該讓舊的和新的站到同一條線上,重新起跑,重新選擇。

 

經典案例:

楊宗緯準備要唱〈愛到底〉,臨時換唱〈新不了情〉,好用同一首歌對上蕭敬騰。

他不在乎沉沒成本。

 

別在乎沉沒成本。

其實路徑依賴是創新的大敵,

而音樂畢竟是藝術,藝術是創新。

即使有正向回饋、即使不受沉沒成本影響,

都應該盡量擺脫路徑依賴,選擇新的。

 

第六章提到了先驅優勢。

即使佔了先驅優勢,舊的先驅仍會被新的先驅淘汰。

經濟學的說法就是:

新技術的邊際效用遞減,更新的技術出頭!

更新的淘汰新的,社會因此不斷進步!這就是經濟學的進化論!

 

經典案例:

錄音帶淘汰了黑膠唱片!

光碟淘汰了錄音帶!

mp3淘汰了光碟?

快了。

 

要不被人淘汰,就先自我淘汰,

淘汰什麼?淘汰慣性思維(Inertial thinking)。

人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慣性思維,就像路徑依賴。

 

經典案例:

格格和黃大煒合唱〈Because you loved me〉,

格格的慣性思維是先把歌設計好,再唱,

黃大煒強行打亂格格的想法,直接唱。

結果,格格的慣性思維被強行淘汰,

即興演唱的能力得以發揮。

格格擺脫了路徑依賴,有了葛萊美級的演出。

 

格格曾說她佩服周杰倫在創作上不斷地勇敢突破,

其實每個創作人都有他的慣性思維,以形成風格。

突破,就是突破慣性思維、突破路徑依賴,

只有能自我淘汰的人,自己才不會被淘汰。

 

慣性思維如果能被突破,就不是慣性思維了。

所以,這個建議不容易做到,不就白建議了?

 

讓我們突破一下慣性思維,不看經濟學,

看心理學──榮格心理學(Jung Psychology)。

榮格心理學說人同時具有一號人格(personality No.1)、二號人格(personality No.2)

一號人格是我們平時表現的,

二號人格是我們隱藏的、內在的,而且和一號人格互補、相反。

開朗的人偶爾也會感到寂寞,

孤癖的人偶爾也想與人同樂,

再理性的人偶爾也想不理性。

 

適時讓自己的二號人格去作主,或許就能打破慣性思維。

 

不經典案例:

〈閻奕格經濟學〉向來英文都有中譯,這次不中譯,直接引用:

The world as we have created it is a process of our thinking.

It cannot be changed without changing our thinking.

— Albert Einstein

 

本章開頭用斷背山,結尾也來斷背山!

李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我學他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更好的自己。

只有自創、不自限,打破慣性思維,妳才能找到她。

妳才能擁有一個更好的自己。

 

□進階應用

 

好些東西會被過度解讀,

如第三章提到了經紀約、第四章提到了媒體採訪。

真怕有人以為「閻奕格經濟學」就是在提防他們。

 

特為格格加開了進階課程,

以避免觸動外界敏感神經。

 

進階課程在此:

請格格check this out

 

附圖:史上最美麗的經濟學統計圖(七)

──〈閻奕格經濟學〉共十一章,每周一發表,敬請持續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x333 的頭像
    ox333

    【ox333 命運販賣機】

    ox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